您好,欢迎访问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速递  实验室动态

让世界因生命科学研究而更美好——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团队
出处: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8-06-01 浏览次数:586

5月2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7版(新作为版)发表题为《让世界因生命科学研究而更美好——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团队》的通讯文章,深入报道我校细胞生物学团队的教学科研风采。

全文2800多字,篇幅近半版,分成“我是老师,我需要了解学生”“只要看到学生,我就浑身是劲”“韩家淮实验室欢迎您”三部分。

《中国纪检监察报》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报,是中央重点党报,也是全国唯一一份以宣传报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报纸。报纸创办于1994年,2005年起改为日报,如今已成为党风廉政舆论宣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宣传部)


》》》相关链接:


让世界因生命科学研究而更美好

——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团队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05月28日 7版)

吴乔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2017年年底,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韩家淮带领的“细胞生物学团队”成为全国201个入选团队之一。

这个17人的团队中,1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是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为何是这个团队入选?答案或许很简单。

“我是老师,我需要了解学生”

身兼多职的韩家淮,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尽管忙,但有件事他每天必做——和学生讨论课题、请学生吃简餐。他甚至还为此制定了“吃饭日程表”,中午跟本科生吃饭,晚上跟研究生吃饭。

“跟学生一起吃饭主要是为了增进交流。”韩家淮说。他的助手,同时也是团队成员的张荧荧则将这看得更深,“韩老师陪大家吃饭,就是为了使内向的同学有机会跟他交流,聊什么都可以,包括最新的电影。”

想找韩家淮很简单,去他实验室就行。每天除了睡觉,韩家淮基本都在实验室。即使外出开会,会后不管多晚,他也必然要回实验室看看。韩家淮的办公室门总是开着,学生们有事情可以直接进来找他。在工作间隙,他也会来到实验区,逮着学生问:“你那个实验怎么样了,有新的数据吗?给我看看。”

2013年起,韩家淮主动请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院士当起了本科生班主任,很多人不理解。而对于韩家淮来说,原因很简单,“我是老师,我需要了解学生。”为此,他开班会,办茶话会,学业上指导督促,生活上答疑解惑。

韩家淮的愿望是培养一批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让世界因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而变得更加美好。因此,他十分重视教育与传承。

2015年,在韩家淮的积极推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博伊特勒书院成立了。韩家淮担任首任院长,周大旺任执行副院长。书院采取双轨制并行运作,启动普适计划和拔尖计划。书院的授课老师阵容强大,除了韩家淮的导师、诺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外,还聚集了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最高科研奖莱布尼茨奖获得者雅格·福格尔,英国牛津大学约翰·奥斯汀教授等10多位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比诺奖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传承。百年后,诺奖得主或许会被遗忘,但书院的教育事业仍会继续。”韩家淮希望通过书院打造一个生命科学领域杰出人才培养的优秀平台。

“只要看到学生,我就浑身是劲”

1996年,作为中美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吴乔,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博士论文。学成之后,尽管实验室导师极力挽留,吴乔仍第一时间回国返校。“在国内才真正感觉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吴乔说。

海外留学的经历,使吴乔深刻感受到国内外科研水平的差距和奋起直追的必要,并视此为己任,努力与时间赛跑。在学生眼里,吴乔的工作状态一直是忙碌紧凑的。早年,办公条件差,吴乔就在实验室里的一张小桌子上办公。“早上最早到,晚上最晚走,经常能看见她瘦弱专注的背影。”吴乔当年的学生,现在同为团队成员的陈航姿对此记忆深刻。

除了加班,就是出差。吴乔出差有个习惯——乘坐夜航班。白天做实验、辅导学生,晚上在飞机上也不闲着,改PPT、看论文。开完会,她又搭当天最早的航班往回赶。

长年的超负荷工作使身体不堪重负。2008年年底,吴乔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一项指标高出常人许多倍,这才在家人同事的“强制”下入院进行全面检查,结果确诊为结肠癌。

接下来,手术、化疗、吃药,吴乔积极配合,但拒绝停止工作。“一周化疗,下一周只要状态稍好,她就约我们去她家开会。身体状况不允许长时间开会,她就按课题组分期开,每次一个课题组。但无论如何,两周必有一次组会。”当年还在读博的陈航姿被吴乔的敬业和坚强深深折服。

“我呀,最牵挂的就是实验室,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学生。”回忆起那段在家开组会的日子,吴乔笑着说:“只要看到学生,我就浑身是劲。”

从查出癌症到回归工作,仅间隔10个月。病愈后,吴乔一直坚持在教学与科研一线,并做出了更加优异的成绩:部分研究成果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国际SCI刊物发表研究性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重点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培育项目等项目课题近20项……一系列先进事迹使她获得201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吴乔绝不是这个团队的特例。在细胞生物学团队,每个成员的教学科研任务都十分繁重。近5年来,团队中教授平均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159.05课时;副教授平均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171课时。11人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

老师的付出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近5年,团队成员培养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刊物发表了近100篇学术论文。博伊特勒书院前两届拔尖班中的24名学生,在结课后受邀赴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等世界著名高校进行科研训练。拔尖班首届毕业生范婧雯更是成为当年大陆高校唯一一名盖茨奖学金获得者,成功被剑桥大学录取。

“韩家淮实验室欢迎您”

韩家淮实验室门口最醒目的位置竖着“韩家淮实验室欢迎您”的立牌,表明对任何感兴趣者开放。每年实验室还会征集新生前来参观、训练。

2017级新生滕腾在放寒假前发邮件给韩家淮,想要假期到实验室学习。申请很快被应允,滕腾激动地回信:“我很荣幸有两周的时间与科研零距离接触,听组会、了解前沿资讯、观摩实验过程……”周大旺表示,团队老师们积极承担本科生科研训练工作,为的就是让他们“提早体验科研生活,以便更好地选择将来的路”。

在实验室,周大旺除了反复向学生强调团队协作与科学精神的重要性,还特别强调社会责任感。他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在选择后努力坚持,尽己所能回馈社会。”

团队成员将“服务社会”作为科研的重要环节,除了定期举办“实验室科普活动日”以外,在产学研的融合中也取得不俗成果。2017年3月,周大旺和邓贤明研究团队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促进组织损伤修复和再生的激酶MST1/2抑制剂有偿许可给安徽省新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2017年5月,邓贤明团队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强菌素制备和应用技术有偿转让给力赛生物医药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该产品具有抗肿瘤活性高、毒副作用较低等优点,有望成为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

正如韩家淮所说,“这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作为载体,能有效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凝心聚力推进科研与育人目标。”

如今,团队引培并举,已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机制,打造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突出的国际一流研究队伍。其中既有韩家淮与张荧荧、吴乔与陈航姿的“师生档”,周大旺、陈兰芬、邓贤明的“哈佛三人行”,亦有由肖昌春、付国、肖能明、刘文贤4位从国外同一研究所引进的“免疫学F4团队”等。

谈及团队的未来,韩家淮说:“我们要努力打造一流的平台,提供顶尖的硬件设施、工作条件与管理制度,将损耗降到最低,让成员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更容易做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