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速递  实验室动态

韩家淮:爱和学生一起吃饭的院士
出处: 发布时间:2014-10-09 浏览次数:321

人物名片:研究领域:应激反应的细胞信号转导。安徽淮南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7年8月,从美国回国工作。2013年12月增选为中科院院士。

炎热夏日的正午,韩家淮没有像平日里那样和学生们一起去食堂吃饭,而是参加了学院里的教授午餐会。

  教授午餐会是厦大生命科学学院于2009年设立,目的是为了促进老师们的沟通交流,统一吃盒饭。这一天的教授午餐会主要讨论了该院暑期夏令营的事。

  午餐会后,韩家淮直接回到了办公室。他没有午休的习惯,一般早上9时多到办公室,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2时多离开,有时还会更晚。因学院搬到了厦大翔安校区,离家较远,韩家淮申请了一间宿舍,和学生们“混”在一起。

  韩家淮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最近正在做的研究数据和文献资料。几天前,韩家淮刚昏天黑地地忙完两件事: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完成了题为“炎—癌信号互作在肿瘤发展以及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课题的答辩;作为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迎接科技部一行的评审验收。

  一个下午,电话很少。韩家淮就这么一直静静地在房间里撰写将要投稿的文章,但是办公室的门一直开着。

  门开着是韩家淮的一个习惯。学生张荧荧说,“只要门开着,我们就可以随时去找他”。当然,韩家淮也会不时地从这扇门走出,走进对面的实验室,看看学生们的实验进展或和学生们聊聊。和学生们聊天,是这个学者放松和调节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

  下午6时左右,三四个学生“如约”来喊韩家淮去食堂吃饭。7年前,韩家淮回国后,为了增进和学生的交流,逐渐形成了学生“陪吃饭”的规矩。中午是本科生陪吃,晚上是研究生陪吃,学生们还做了张“陪饭日程表”,张贴在韩家淮的办公室和实验室的告示栏上。

  韩家淮和学生们边走边聊来到食堂,选了菜花、木耳、蒸蛋,主食是白粥、馒头。坐定后,韩家淮话匣子再次打开:“今年新出台的推免生政策,大家讨论一下……”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致,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20来分钟,晚饭结束。韩家淮和学生们再次回到实验室。等待他们的是,晚7时将要开始的每周一次的实验室组会。

  正在准备组会材料的韩家淮的助手张芳林说,“这么多年来,韩老师一直都保持着高涨的科研‘热情’,大家都羡慕他有这么好的精力。”

  谈到实验室的科研情况,张芳林说,“我们最终在文章上‘秀’出来的东西,还不到我们工作的十分之一。”每当学生实验遇挫的时候,韩家淮都会去安慰大家。韩家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失败了不要紧,好好地总结下经验教训再来。”

  继而,张芳林又补充说:“千万别以为韩老师只在工作上带动大家。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后记

厦大有迷人的人文环境。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用“以才引才”、“逐步过渡”等灵活机动的引进方式和“情意感人、待遇招人、事业留人”等多项举措;尤其在“事业留人”方面,厦大根据学科和实际需要,为学者“量身”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留住了一大批人才。


  (李 静)

(该文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0月09日第 07 版)